追求防雷产品的完美质量,致力于产品的良好用户体验。
判断避雷针保护范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,依据包括保护角法、滚球法和折线法等,具体取决于建筑物类别、避雷针高度及被保护物高度等因素 14:
保护角法:以避雷针顶点为顶点,形成一个圆锥形保护区域。保护角通常为45度(一般建筑)或60度(特殊场景如高压线路),角度越大覆盖范围越广 19。
滚球法(核心标准方法):
一类建筑物(如医院):滚球半径30米 8
二类建筑物(如住宅):滚球半径45米 8
三类建筑物(如厂房):滚球半径60米 18
滚球半径由建筑物类别决定:
保护半径计算公式:r=12h⋅(2R−h)−hr⋅(2R−hr)r=21h⋅(2R−h)−hr⋅(2R−hr)其中 hh 为避雷针高度,RR 为滚球半径,hrhr 为被保护物高度 4。
地面保护范围可简化为避雷针高度的1.5倍(例如10米避雷针保护半径约15米) 46。
折线法(电力系统常用):当被保护物高度小于避雷针高度一半时适用,公式为:r=1.5H−2Hrr=1.5H−2Hr其中 HH 为避雷针高度,HrHr 为被保护物高度(如20米避雷针在8米高度时保护半径14米) 25。
高度调整与特殊场景:
避雷针超过30米时需乘以高度系数(如35米高系数为0.93),超过120米时保护半径减半 36。
多支避雷针需计算联合保护范围,间距影响覆盖区域 4。
接地系统可靠性对保护效果至关重要,需定期检测电阻 7。
实际设计应参照国家标准GB50057-2010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,综合滚球半径精确计算 48。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服务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