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2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标准如下:
线径要求:
常规场景:T2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截面积建议采用6平方毫米的铜线。该规格适用于大多数二级保护场景,能有效承载浪涌电流并降低线路阻抗。
高能量场景:若浪涌保护器通流量达到100kA/120kA级别,需升级至16平方毫米的铜线,以防止线路过热熔断。
中等能量场景:对于60kA/80kA的T2浪涌保护器,推荐使用10平方毫米的铜线;20kA/40kA型号则可采用6平方毫米铜线。
长度限制:
标准要求:接地线长度应尽量短,通常不超过1米。过长的接地线会增加线路阻抗,导致浪涌电流泄放不畅,影响保护效果。
特殊场景:若实际安装中无法满足1米限制,可采用凯文接线法优化电路连接,或选用自带能量配合功能的浪涌保护器(如雷科星系列),以减少级间干扰。
材料与工艺:
材质选择:优先选用铜质导线,因其导电性能优异且耐腐蚀性强。若采用钢质接地体,需通过放热焊接与铜质导线连接,确保熔接部位金属完全熔化且连接牢固。
防腐处理:焊接部位需做防腐处理,防腐层应在焊点四周延伸20-25mm,埋入地下的焊点防腐层厚度需大于5mm。
安装规范:
路径要求:接地线应沿最短路径连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,避免弯曲或绕行,以减少电感效应。
固定方式:使用35mm标准导轨固定浪涌保护器底座,防止松动;接地端子需打磨接触面并采用铜鼻压接,避免虚接。
色标管理:接地线(PE)应采用绿/黄双色线,相线(L)用黄、绿、红色,中性线(N)用浅蓝色,确保接线规范性与可识别性。
接地电阻要求:
通用标准:接地电阻应小于10欧姆,以确保浪涌电流能有效导入大地。
高要求场景:对于数据中心、通信基站等对电源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所,接地电阻建议小于4欧姆。